乐清市金中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--轻触开关
诚信指数 0
一站通留言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收藏此网站
首页
企业介绍
产品列表
商业信息
企业新闻
招聘信息
企业名片
客户留言
产品资料
search 搜索网站中其它产品:
一比多
您现在的位置:乐清市金中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--轻触开关 > 企业新闻
 
企业新闻
轻触开关批发、供应轻触开关-浙江省乐清市金中正电子
发布日期:2009-09-28

退出也是一种前行 翻晒老长沙人用过的老家什

  在那个烧菜煮饭都靠柴火的年代,吹火筒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物品。

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人们在河边用洗衣槌洗衣服。

  在电灯问世以前,煤油灯是人们的主要照明工具。均为罗斯旦 摄

  游振鑫正在展示他所收藏的老相机。 黄秋霞 摄

  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照相机都由外国进口,这类照相机特点是在晚上及光线暗的地方,需要借助镁光粉才能完成摄影。罗斯旦 摄

  体积庞大的老式收音机,是那个时代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。 黄秋霞 摄

  还记得每个夜晚煤油灯点亮后发出的那豆温馨之光吗?还记得次拧开收音机旋钮,听那个笨重的大盒子发出咿咿呀呀唱歌声时的惊喜吗?老外婆伏在家里的柴火灶前,用一根细长的竹筒吹炉膛的那一幕,你是否还会时常想起?

  吹火筒、煤油灯、老式收音机……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,这些小物件曾和我们每个家庭是那么息息相关;时光荏苒,如今这些深深烙上生活印记的小家什,却和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。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电灯,不再需要与煤油灯亲密接触;因为天然气入户、电磁炉上门,吹火筒早被扔进熊熊燃烧的炉膛;因为有了电视、MP3、数码发烧音响,老式收音机成了古董。

  伴随着老家什远去的,是新生活的到来——我们在这里翻晒老长沙人用过的老家什,追忆那些并未走远的往事,看到的是社会进步给寻常人家带来的沧桑巨变。

  大铁盒子打开一扇窗

  【老家什档案】

  老式收音机

  老式的收音机像一个笨重的大铁盒,大一点的尺寸堪比12英寸黑白电视机。方方正正的外观,暗黄、暗红的色调,两个粗大的线圈就是它的“心”。当年,除报纸外,收音机几乎是人们获取外界消息的惟一来源。评书、曲艺等节目的播放,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。

  【我家变迁】

  在长沙市王家巷干休所,79岁的李元素家里收藏着一台熊猫牌506-2型收音机。其庞大的身躯占据了书桌的四分之一,暗黄色的外壳还泛着光泽,暗示着主人平日的悉心关照。

  “它是1957年我和丈夫回老家南京探亲时买的,花了60.7元呢!那时,我们在部队里,两个人加起来月工资也只有100多元。”李元素回忆说。

  在她的记忆里,上世纪60年代时,自己每天下班回家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。在收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台里,自己最喜欢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。“尤其是中午和傍晚时分的评书节目,只听得刘兰芳一声大喝,《杨家将》开场了,曲折的情节常让我听得忘了做饭。”

  此后的约20年里,这台庞大的收音机一直忠于职守,它为李元素和家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精彩的窗户。

  “到了1978年,长沙来了批黑白电视机,我家也分到一张珍贵的购买票,不久我们就将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搬回了家。”电视机成了李元素家的明星,习惯了只听声音的大伙,次看到电视屏幕上出现的“小人影”时,都惊奇不已。

  接下来,大屏幕彩电、液晶宽屏彩电相继在她家登场,当年的那台收音机真正成了怀旧的摆设。而当年耳朵贴着收音机,屏息静气听广播的李元素,如今离外面的世界更近了——一台“方正”液晶电脑摆在书桌上,她和老伴都成了“网民”,每天一早他们都要上网浏览新闻,还会给老战友发邮件、在QQ上“策一策”。

  “吹”出来的一日三餐

  【老家什档案】

  吹火筒

  过去老百姓一日三餐做饭做菜,给炉膛加火必用这家什。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简易风箱,外形修长,材质主要为竹子。吹火筒制作非常简单,取一根锄头把大小的竹子,选取其中笔直的两节锯下,把所有竹节打通,便可使用。此外还有一款吹火筒,是把其中一个端口的那个竹节保留,然后在竹节中心钻个小孔即可。

  过去人家里大都用柴灶做饭,生火时只要用吹火筒对着柴草堆里的火星子轻轻地吹风,茅草很快燃烧起来,火苗便如接力赛般传给木柴。

  【我家变迁】

  对于45岁的何亮来说,提起吹火筒必然会想到母亲。小时候烧大灶,何亮每天都要拿着小板凳,坐在母亲身旁。母亲会把引火的草垛点燃,放在灶中央,然后把柴塞进去,等烟冒出来后,还得用火钳把里面的柴架空,这时再拿出宝贝——吹火筒,冒着烟熏火燎使劲吹,不一会火就烧得旺旺的。一日三餐,都离不开那根表面被磨得锃亮的竹筒。

  上世纪80年代初期,何亮家的柴灶换成了煤炉灶,吹火筒只偶尔用一用了。煤炉灶一般由炉膛、炉壳(炉身)、座锅圈、通风出渣口等组成,使用时只要把几个对眼的煤球叠在一起,将最下的一个烧红燃着,放在炉膛内,打开炉灶下方的通风孔,就可以炒菜做饭。何亮回忆道,以前用柴火做饭,他用吹火筒生火,脸上总会被烟熏成大花脸。用煤炉后,吹火筒用得少,很少有同伴嘲笑他的大花脸了。

  直到1987年用上罐装液化气,那根被熏得黝黑的竹筒才彻底退休。“液化气灶用手一拧就可调节火力大小,不用再弯腰去吹得一脸煤黑。”何亮说现在还记得次“啪”地一声打开液化气时的神气劲。

  在经历了柴灶、煤炉、液化气灶这一系列厨房用具的变迁后,何亮说最幸福的还是现在。近日,当记者来到何亮在芙蓉苑小区的新家时,他执意要带记者先去看厨房,整体橱柜、管道天然气、超薄陶瓷镜面燃气灶等一应俱全。“如今刷卡用气,一日三餐再不用靠‘吹’了!”

  兄弟猜拳争用那一豆灯火

  【老家什档案】

  煤油灯

  旧式煤油灯使用棉绳灯芯,灯头通常是以铜制成,而灯座和挡风用的灯筒则是玻璃材质。在灯头旁边有一个可控制灯芯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。只要在灯座内注满煤油,棉绳便会把煤油吸到绳头上。人们只需划根火柴点着绳头,罩上灯筒,即可在黑夜里获得一豆亮光。

  【我家变迁】

  在黄承清的记忆里,煤油灯始终燃着一团吹不熄的温馨。小时候,黄承清最犯愁的事就是写家庭作业。当时,母亲为防止煤油灯摔碎,就把它挂在墙壁上。为了寻找最亮位置写作业,黄承清每晚都要和几个哥哥“剪刀、石头、布”,赢了就最靠近煤油灯,输了就得排后面。后来,母亲总算将煤油灯直接放在桌上,从此,4个小脑袋每晚都挤在桌旁。有时候,头因为太靠近灯光,还会听到“嗞”一声,紧接着就会闻到一股焦味,兄弟们你看我,我望你,扑哧一笑——原来是其中一人的头发被煤油灯烧焦了。

  到黄承清读高中时,村里开始拉电线、装电灯。当时,村民们听说这是种不用煤油的灯,开关一拉就满屋子亮堂,还不往外冒烟,大家都还有些不相信。“用上电灯的个晚上,我们那群孩子兴奋了一宿没睡着,以前没有电时,天一黑就上床睡觉。” 黄承清说,当时造成大家“失眠”的原因之一,就是没想到电灯会那么亮,能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。

  如今的黄承清,在长沙的南湖灯饰城当起了灯老板。自家复式楼客厅里是豪华的水晶吊灯;床头是欧式壁灯,轻触开关就调节明暗;书桌上有台灯,餐厅里还垂着温馨的玻璃彩灯。“现在的灯具早已不仅用于照明,而是成了家里最‘亮’的装饰,” 黄承清边说边打开一盏射灯,“看,这简直就是一道风景。”

  而当年的煤油灯,黄承清也没丢掉。“如今流行起怀旧的装修格调,我新买的别墅是美式田园装修风格,这盏黄铜的煤油灯是难得的点缀!”

  “轰”的一声定格笑脸

  【老家什档案】

  老式相机

 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老式电影中有关照相的场景:随着快门按下,相机前方“轰”的一声烟喷薄而出,一道刺眼亮光后就留下倩影。那 “电光火石”的一幕,就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照相机留给人们的印象。这种照相机从外观上来看,像个大盒子,打开前面的“小门”, 相机镜头就隐藏在里面。

  老式相机的特点是没有自动闪光灯,如在光线较暗的地方,必须要借助镁光粉才能完成摄影。所以,这类相机一侧总有一个小开关,用于安装镁光粉盒。摄影者在使用相机时,必须一手拿着镁光粉盒,另一只手按住快门,双手合作才能拍摄成功。

  【我家变迁】

  游振鑫老人是长沙的摄影家,其“玩”相机的历史已有60余年。“看我家陈列的这10多台相机,几乎能串联成一段相机发展史。”78岁的游老说。

  游振鑫13岁就在长沙一家影楼当学徒,次接触私人便携式相机却是在1949年。一次偶然机会,他从朋友处借到一台使用镁光粉的美国相机。说起这件宝贝,游老连连摇头,体积笨拙不说,最重要的是镁光粉很不安全,特别容易喷射出去伤着人,此外一盒粉只能用一次,因此摄影师总要随身携带不少镁光粉,每拍一张就得停下来进行置换。“上世纪50年代,我有了一台‘莫斯科’牌五型相机,比起来可算进步不少。”游老回忆,在这架相机里,镁光粉盒已被镁光泡所代替,后者是将镁光粉压缩成片,藏在灯泡中,这样一来安全性就大大增强。

  不过,由于镁光泡的性能并不稳定,爆炸、破裂时有发生。“我那时正在一家报社担任摄影记者,不合作的镁光泡常给我带来惊险。”游老回忆,一次省委接待外宾的晚会,他临时接到通知要求去拍照。 “当时,我口袋里的镁光泡放了两三天没用,又没检查。等到省领导给外宾敬酒时,我赶紧找个角度,按下快门。突然‘砰’一声,镁光泡爆炸,全场人都惊呆了。”游老笑着说,幸亏大家都认识他,要不那天就可能麻烦了。

 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,但在那个年代,相机仍属于品,年轻的游振鑫背着相机行走在街头时,也总会引来艳羡的目光。“不过我也有小遗憾,因为当时我国的相机基本靠进口,我盼望有一天能用上中国自行生产的相机。”

  游振鑫的希望很快变成现实,后来他用上了我国自行生产的“海鸥”双镜头相机,“这类相机在暗处拍照时已无需再用镁光粉,而是改用电子闪光灯。此外,相机上一上一下两个镜头,可以让摄影者很直观地看到焦是否对准了,被拍者的形象是否清晰。”游振鑫最自豪的是,1956年梅兰芳来长沙演出时的盛况,都被他的两台相机一一定格。“他表演时,我就蹲在舞台边,他的扮相舞姿那叫一个美啊!幸亏有了电子闪光灯,才能让我不断连拍,梅兰芳表演时的神韵才能被准确捕捉。”

  上世纪70年代,游振鑫手中的宝贝换成了“上海”135相机和德国“莱卡”,这些相机不仅轻巧、便于携带,拍摄的胶卷数也达到36张。

  游振鑫与胶卷的接触,在上世纪80年代末基本画上了句号。这时他拥有了一台日本“尼康”数码相机,“不需要胶卷,一次拍摄几百上千张都没问题,而且马上就可以看到拍摄效果,省去了冲洗的麻烦。” 新相机让游振鑫的摄影热情更为高涨,上街、散步总是随身携带。其后,他的家中又出现了“玛米亚”、“佳能”数码相机,配置越来越高,性能也越来越好。

  “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商场,现在的相机真让人眼花缭乱,有的比手机还小,有的还有MP4功能。” 游老说,从“电光火石”的老相机到如今的数码相机,本身就是一组社会进步的纪录片。

  记者手记

  退出也是一种前行

  “不是我不明白,这世界变化快!”上世纪80年代,崔健唱出了人们对周围生活“计划赶不上变化”的迷惑和顿悟。

  如今,我们生活中的小家什也在不断翻新花样。今天还是很潮很in的一款手机,明天可能就已不入流。老家什渐次退出生活,新玩意不断出现,面对小家庭的这些变化,我们大可不必犯迷糊。因为退出也是一种前行的方式,正是有了我们身边一批又一批物件的淡出,才有了我们日新月异的生活变迁。

  煤油灯下,兄弟姐妹的嬉闹和一旁缝缝补补的母亲;简陋厨房里,祖母拿着吹火筒为全家准备晚餐的温馨背影——我们留恋这田园牧歌式的温情画面,但我们也知道,这一幕幕必将泛黄褪色,淡出生活。在采访中,用过这些老家什的人们都有怀旧情结,但更多的是对生活变迁的享受与满足。社会飞速发展,物质、精神生活的空前丰富,让不少老人甚至对记者发出“真的想再活500年”的感慨。是的,真想再活500年,等到新中国70、80、90甚至百岁华诞后,看看身边的小家什和大社会,又会有怎样的美好变化。

 
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


乐清市金中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--轻触开关    地址:浙江省乐清市石帆镇青屿村   邮政编码:325608
联系人:金中正电子   电话:18968901727   手机:18968901727   传真:0577-62383166
技术支持:一比多  |  免责声明 | 隐私声明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沪B2-20070060     网站Icp备案号:沪ICP备05000175号
<%---站点编号 ----%> <%---页面编号 ----%> <%---页面参数1 ----%> <%---页面参数2----%> <%---页面参数3 ----%>